龍潭區位於桃園市南部,是個融合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的城鄉交界區域。中興里位於於龍潭區的核心地帶,有遠近知名的龍潭大池、石門水庫以及三坑老街等景點,不僅風景宜人,更有著深厚的人文資源。 中興里雖非龍潭區最大里,但卻因其社區凝聚力與居民參與度高,而成為區內典範社區之一。這裡的居民務實樸華,講究社區共享與環境保護的理念,過去十多年來持續深耕在地,從傳統農村走向現代,轉型注重永續發展與低碳生活,而在這股踏實與進步的背後,有一群不辭辛勞、默默奉獻的環保志工們。 進入中興里,便有一股清新整潔的感受。除了得天獨厚的環境,更是人和的成果。由彭石松隊長所領導的中興里環保志工小隊,已深耕社區長達20年,目前共有66名志工,從56歲到80歲的志工們,展現了不同世代的合作精神。 其中更有53位志工已服務超過10年以上,可見這支志工隊穩定持久的一面。志工們會於每月第二與第四週的星期六出勤,平均每次服務2~4小時,足跡遍及全里的每一條街道、巷弄、公共設施,用實際行動推動家園乾淨。 這支志工小隊的運作,不僅是維持清潔,更是中興里各社團之間串流的樞紐。他們支援文化活動、協助社區動員、維護綠地環境,更經常是居民防災、防疫或市政推廣的第一線協力者。透過長年累積的努力,中興里環保志工已不再只是「打掃街道」的工作人員,而是推動社區共好、環境永續發展的強力引擎。 「用心,就能創造改變。」這句話用來形容中興里環保志工小隊,再貼切不過。在隊長彭石松的領導下,志工小隊早已超越傳統,不再只是扮演清掃者的角色,而是積極開創社區永續經營的新格局。彭隊長以「低碳六大信念」為藍圖,從生態綠化、綠能節電、綠色運輸、資源循環、低碳生活、永續經營等六大面向,系統化地帶領社區前進。 他強調:「本小隊重視政府推動的每一項政策及環保工作,屢獲認證與肯定,是所有志工用汗水換來的榮譽。」中興里還有「棄而不捨修惜站」與「電器維修班」,透過修理與再利用,延續物品生命週期,減少垃圾與資源浪費,也落實「惜物愛物」的價值觀。此外,志工隊也積極辦理二手物交換活動,打造循環經濟的實踐場域。這些行動不僅改善社區環境,更提升居民的環保素養與認同感。 龍潭中興里,是一個走在環保前線、具前瞻視野的美好模範。從地方基層一路走到市級、中央表揚,中興里環保志工小隊的表現早已獲得各界肯定。回顧其輝煌紀錄,早在民國100年,彭石松隊長就榮獲「推動環境保護有功人員特優獎」,...
桃園區中原里位於桃園區西南部中路次分區核心地帶,鄰接中平里、中信里與中聖里,行政管轄範圍不大但位置重要,是連結市區與中壢邊緣的關鍵交通節點。這一帶是典型的高密度都市住宅區,公共空間不多、街道也比較緊湊。住在這裡的居民生活節奏快,社區活動也很常見。因為空間密集、距離拉近,大家更有機會互動、互打照面,鄰里之間情感維繫自然熟絡,進而願意合作,久而久之,形成了一種「小而團結」的生活模式。 在這樣的空間背景下,中原里雖然範圍不大,卻包含宏昌六街至十三街、泰昌一街至六街及中平路等多條動脈,形成「街坊共治」的小場域,也賦予環保志工小隊獨特的在地使命與親和力。里民在清晨散步時會見到志工們忙碌於街角、巷弄,不受城市規模限制,只要有心,就能凝聚力量共同維護環境。這種「小而團結」的社區特質,使中原里成為環保的優質典範,也是一塊更易深入、更可落實的社造沃土。 雖然中原里的行政範圍不大,但在這片小型社區當中,中原里環保志工小隊卻以55位來自不同世代的志工而成為具高度凝聚力的團隊。隊長王秀璞帶領55人(年齡從28到79歲)於清晨06:00至10:00,在宏昌六至十三街、泰昌一至六街及中平路等主要街區清掃,彰顯志工團隊「規模小、效率大」的最佳寫照。 中原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亮點之一,即是「中原快樂棧」,一處由荒蕪角落轉變而成之低碳生態場域,承載在地社區營造與環境教育使命。王秀璞里長(兼任志工小隊長)於110年提案「清淨家園社區發展計畫」獲得補助後,在環保志工們的聯手打造下,成為拓展荒野、轉型社區綠地的成功案例。 桃園市環保局也依據此地的魚菜共生、有機農作與透水鋪面成果,授予中原里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,兼具教育價值與生態效益。這份成就不僅展現志工隊的團隊行動力,更顯示城市治理中「社區共造」的力量。正如王秀璞隊長所言:「從一塊20多年荒地改變至今,吸引里民和鄰里前來參觀,真的要給環保志工隊一個讚!」這段話不只饒富感謝,亦讓快樂棧成為中原里的驕傲。 過去兩年來,中原里環保志工小隊積極規劃並及參與多元活動,反映其志工文化的內涵與活力。不僅在民國111年提出低碳鄰里申請案,設置魚菜共生與生態池;3月接待幼兒園戶外教學;5月邀請國際關懷協會孩童團體體驗中原快樂棧;7月率隊赴外地觀摩低碳建設;8月舉辦跳蚤市場義賣;10月參與客家博覽會執行環境維護任務。這一連串活動反映出志工小隊不只生態巡守,還跨足教育、文化與公...